
胡慧玲,女,中共党员。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。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。发表论文十多篇,参与多项教育教学竞赛,获得第五届校微党课比赛一等奖;省微党课比赛二等奖,广东省第一届“骨干练兵”比赛二等奖;院青年基本功大赛二等奖;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优秀奖;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等等。参与多项省级、校级课题研究,其中广东省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;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项。
十八载思政路,以师德绘就育人底色
回顾自己的教师之路,我已在立德树人的岗位上坚守十八载。作为一名与青年学生成长同频共振的高校思政教师,我始终坚信:师德从不是悬于空中的抽象口号,而是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次用心设计、师生交往的每一回真诚对话、自我提升的每一步扎实探索中,是让学生在真切感受到温暖与尊重后,自发认同并主动追求的价值准则。
在课堂上,我始终把“讲准、讲透、讲活”思政理论作为核心目标,更把“言行一致、以身示范”作为不可动摇的基本要求。面对思维活跃、关注现实、反感空洞说教的00后大学生,我从不用“照本宣科”的方式传递知识。就像讲“民生与国家发展”的关联时,我没有堆砌理论数据,而是跟学生分享自己去社区调研的真实经历,还展示了现场拍摄的照片与访谈片段:社区里70多岁的张大爷握着我的手说,以前缴水电费要跑好几个网点,遇上刮风下雨更是麻烦,现在社区志愿者上门教他用手机操作,几分钟就能完成缴费;照片里的社区养老食堂窗明几净,8块钱就能吃到两荤一素一汤,行动不便的老人打个电话,工作人员还能免费送餐上门。我跟学生们说:“这些或许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但从‘跑断腿’的线下缴费到‘足不出户’的线上办事,从老人独自凑合吃饭到‘暖心食堂’的日常供应,这些细节的变化,正是国家‘老有所养、便民利民’政策落地的生动注脚,也是国家发展最直观的证明。”把民生与国家发展的“大道理”,转化成学生能看见、能感知的“身边事”,接地气的分享,是让学生真正理解、认同思政内容的基础。
课下,我把自己定位为“学生的成长伙伴”,而非单纯的“教育者”。我会耐心倾听他们成长中的烦恼:帮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学生梳理项目答辩思路,挖掘“精益求精”的细节,把工匠精神自然融入表达;和备战“专升本”的学生聊未来专业学习与职业价值的结合点等等。我始终觉得,高职高专思政教师的师德,就藏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、契合职业成长需求的细节里,不用刻意说教,只用真诚陪伴,就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“被看见、被尊重”。
在自我提升上,我从不敢有丝毫松懈。思政课的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,师德修养更要随实践不断深化。“以赛促教”是我多年来打磨教学能力、贴近学生需求的重要方式。这些年,我主动报名参加省市校各级思政教师教学竞赛,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呈现,每一次备赛都是一次自我突破。比赛结束后,我会把积累的经验及时融入日常教学:把赛场上学到的“互动式教学法”用到课堂;把评委提出的建议和同行的经验分享整理成笔记,优化自己的案例选择与语言表达。我深知,只有通过不断学习、倒逼自己成长,把赛场上学到的好方法、好思路落到教学实处,才能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心里,用“学高为师”的专业底气,支撑“身正为范”的育人自觉,帮学生在理解思政道理的同时,更清晰未来职业路上的品德方向。
十八载时光匆匆而过,从初登讲台时面对学生的紧张忐忑,到如今与学生相处的从容坦然,变化的是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,不变的是对思政教育的热爱与对师德师风的坚守。未来,我仍会带着这份初心,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岗位上继续前行,用自己的一言一行,为学生的成长铺路搭桥,为立德树人的崇高事业添砖加瓦。